第1节 项目背景
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飞跃发展、普及和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方式,而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社交互动媒体,在内容制作上丰富多彩,传播渠道上灵活多样,正在成为重要的新兴媒体,其传播力与影响力不断扩张,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传统融媒中心正面临着新的竞争、挑战和战略性机遇。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目前融媒中心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得每个传媒人要面对新的形势,如网络媒体上指出的要在业态上处理好全与不全的关系,传播形式上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传播内容上处理好周与不周的关系,这是未来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对传媒人的要求和挑战。
当前,聚焦在技术实现层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融媒中心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中指出,融合媒体平台的技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节目数据量大并且以非结构化文件为主体。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海量资源的整合汇聚,以及高清、超高清、立体显示等新业务的发展,需要处理的数据成几何级数增长,对数据存储空间及资源管理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节目制作方式更加精细、制作手段更加多样。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大量运用虚拟植入等相关技术,对新闻、体育、天气、财经、娱乐等节目进行完美的现场包装,这些对数据量、计算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信息的传播体现出了社交化、移动化、视频化的趋势。需要充分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有线电视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多种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电视等多种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
4.融合媒体相关业务对资源的共享时效、检索效率、展现方式、权限控制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实现资源的聚合、存储、管理、展现和调用,并与各生产工具对接,面向各业务提供资源服务。
融媒中心在根据目前的广电媒体传媒发展趋势上和整体设想上以及广电媒体机构开展融合业务的发展将是多种多样的,现有电视播出业务只是众多业务的一种。更多的业务将是围绕内容、用户和数据的运营服务。融合媒体平台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为开展这些业务提供现成的软硬件资源,实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用户的要求。
第2节 项目建设目标
融合媒体中心项目计划以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为核心,以云桥为纽带,建设适配未来大众化、个性化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多样化媒体形态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面向互联网应用、具备公共服务能力的社会化制作、播出和发布服务平台,建立基于新媒体业务的管理、决策和运营支撑平台;使之成为媒体社会化服务的优选应用入口。
融合媒体系统要求以安全、高效、易用、开放、可扩展为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一套“融合媒体”资源汇聚、信息展现、内容发布、资源归档的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对传统采编流程的再造,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节目运营,有效整合人力、信息、渠道等多方面资源,节约成本,提高节目素材利用率。
第3节 项目需求分析
X融媒中心新建的融合媒体系统核心基础资源部分包括核心计算资源池、资源存储资源池、核心网络资源池。三类资源池的资源可为私有云架构采编网络项目的业务开展提供灵活可靠的支持,并可被基础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管理,实现基础资源的整体管控。
从整体业务角度看将系统要呈现在融合媒体的指挥中心上在指挥系统中可以看到全台的业务模块和整体的流程,在系统业务整体设计上要将指挥中心选用高质量点距和宽尺寸大屏这样才能将全台的业务模块进行全部的体现,新建系统要支持融合媒体信息收集,即通过UGC用户报料,PGC手持移动采访与直播、互联网信息抓取等手段进行融合媒体线索的快速获取和视音频素材采集回传,支持X融媒中心所有记者的新闻资源上传,以及面对省台的新闻上报。在新闻文稿方面,新建系统要支持互联网新闻写稿与上载,支持台内内网写稿与新闻稿件的多级电子化审核。在节目后期制作方面,支持高标清视频素材混编和特效处理,支持支持字幕效果处理,同时系统要建设两个标准配音间。融合媒体新闻生产过程中,节目内容进行多级审核时,对于每次审核的意见和修改结果要有准确版本记录。在本次项目中,需要建设一个支持全台成品节目和有价值素材的视音频及图文内容的长期存储管理系统,即全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系统支持内容的入库存储,内容编目,全台检索下载。
要面向融合媒体,多渠道采集、制作、发布,需要在台内建立融合媒体指挥调度中心,通过指挥调度系统及显示大屏,即时掌握出现的各种新闻线索内容,有效调度台各部门的采访、制作和发布资源,及时且可视化的掌握融合媒体宣传效果,对台内各种技术资源的使用状况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第4节 设计原则
本方案在确保稳定安全生产制播的原则下进行设计,总体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安全、高效、易用、扩展、高标清兼容。在本节先做一个概括与总结,在后续章节中将从各个角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实现验证。
1.4.1.安全性原则
系统需要7×24小时面向公众服务,因此系统的安全稳定是设计的关键,应合理的设计系统架构,制订可靠的系统备份策略,提供系统安全防范措施,保证系统平台具有可靠的冗余性,最大限度地支持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应具有多重安全防护,无单一崩溃点,应急手段丰富。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两方面的措施保证信息资源的可用性、机密性和完整性。
1.4.1.1.网络安全保障
在实际业务应用中,对内需要进行选题策划和B/S文稿撰写等工作,对外存在回传交互和远程记者访问等,因此本系统涉及与互联网、办公网、区县台/记者站等传媒机构的交互,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在网络安全方面采用以下措施:
1)以对外交互子系统为中间缓冲,设置两极安全隔离区,层次过滤,确保内部新闻制播绝对安全。
需要通过互联网交互的办公网、区县台、记者站、远程记者访问等都成视为外网,其对内访问必须经过中间的对外交互子系统进行缓冲,杜绝外网直接访问内部核心业务平台。
通过外网安全隔离区,进行第一层外网访问安全隔离:针对B/S网页交互、流媒体浏览、FTP传输、短信和邮件内容的交互、办公网图片资料的导入等各种安全隐患,提供具有硬件防火强、入侵防护等功能的安全设备,以及专门进行病毒扫描过滤的防毒墙设备,以保障进入对外交互子系统的数据的安全性;并按照远程回传等网络交互流量需求,进行严格设备选型。
在对外交互子系统接入内网时,再次设置内网安全隔离区,不让任何漏网之毒进入内网。
2)采用多种安全访问措施,保障对外交互子系统对内访问安全
对外交互应用,采用三层架构,避免外网直接访问内网:对于页面浏览和数据提交,采用Web服务器和流媒体服务器中间件,避免数据库的直接访问;在媒体数据交换上,利用对外交互子系统对外交换缓存进行中转和杀毒,经过挑选后进入内网,避免外网直接写入内网。
在确保外网边界安全的同时,对外交互子系统还提供网络版杀毒软件,实现定期更新病毒库,实时扫描,防止漏网之毒在对外交互子系统爆发和扩散。
3)设置专用内外网摆渡服务器,实现对外交互子系统与台内业务网安全交互
利用内网安全隔离区的安全网闸设备的专用协议,对多种文件、数据库字段表、外网图片文字数据等进行同步,安全进入内网。
设置独立的内外网摆渡网关设备,实现通讯信息的接口以及媒体数据的同步迁移,同时所有数据同步再次经受网闸设备的过滤和检测,将漏网的病毒库隔离于内网之外。
1.4.1.2.数据安全保障
1)数据库安全
数据库在整个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整个系统中除了AV视音频文件和图片等媒体文件之外,其他所有描述信息Metadata,都统一由数据库管理,包括节目的描述数据,用户认证信息,用户权限等。
数据库服务可以通过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操作系统的MSCS集群方式或专业HA高可用热备软件实现冗余,保证高可用性和高安全性。
2)媒体数据安全
媒体数据安全包括节目存储的安全性以及防盗链和防下载。
l节目存储安全
节目存储阵列应采用冗余读写模式,如RAID1/3/5/6等,以保证单个硬盘物理损坏时阵列中的媒体数据不丢失;为了加强容错的功能以及使系统在磁盘故障的情况下能迅速的重建数据,以维持系统的性能,还可以采用硬盘热备份(hot spare or hot standby drive)功能,将阵列中的某些磁盘指定为热备磁盘,热备磁盘在平常并不操作,当阵列中某一磁盘发生故障时,磁盘阵列将以热备磁盘取代故障磁盘,并自动将故障磁盘的数据重建(rebuild)在热备磁盘之上,因为反应快速,加上cache内存减少了磁盘的存取,所以数据重建很快即可完成,对系统的性能影响很很小。
及时对数据备份也是提高数据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备份的目标可以选择其他在线存储体。
1.4.1.3.节目质量保障
建立严格的自动技术审核体系:上洋自动技审技术按照专业示波仪的底层视音频指标分析原理,能够在内容采集、节目制作、转码传输、打包上传的各环节,通过后台方式对素材内容进行自动技术审核,在不符合发布标准的地方提出警示,为人工审核和后续节目修改提供定位参考。
数据传输执行MD5校验:在每一次数据传输过程中,执行严格的MD5校验,对前后MD5码不一致的节目反馈传输失败,从而启动再传行动,避免错误内容的播发。
1.4.2.高效性原则
在保障新闻制播安全和稳定同时,还需要考虑新闻时效性要求这一特点,确保新闻在第一时间快速播发。新闻生产效率提高,本质的手段是利用新闻协作,实现不同岗位并行工作和多条稿件的并行生产,互不等待。在具体实现上:
一是通过新闻文稿平台,实现责编、各部门值班主任、记者和回传编辑、线索录入员、相关行政管理辅助人员等的协同办公,信息共享和协作处理,保障各方岗位的并行工作需求。
二是在生产制播中,实现各岗位和多台设备的并行工作。如:
Ø记者采访回来后,记者写稿同时,采集人员进行批量上载导入;
Ø回传编辑接收供稿后,修改稿件同时,后台远程传输服务器自动进行节目文件回传,或者收录人员同时信号收录;
Ø编写稿件同时,参考已上载视音频素材,直接在稿件上进行素材对应和字幕内容输入,加快稿件生产速度和准确度;
Ø每条稿件和内容,其审核按照先到先审原则,无需等待;该原则同样适合于成片节目的打包上传,减少峰值时间的打包上传压力。
1.4.3.易用性原则
在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得到保障的同时,尽可能的提供系统的易用性,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
1)统一用户认证和门户集成桌面实现单点登录
系统提供统一用户认证和集成桌面功能,为每个岗位人员指定唯一账号,并根据不同应用模块设置不同权限,用户登录到门户集成桌面后,打开门户集成桌面上已集成的应用时就不用再登录了,直接点击应用图标即可进入相应应用。
2)提供灵活易用的新闻回传平台
针对区县台、远程记者站的回传应用,提供成熟的B/S通联和回传平台,实现不分地域的异地回传应用,包括新闻约稿和远程回传应用需求,满足新闻快速性应用需求。
3)不受时空限制的B/S文稿
无论是新闻业务网,还是办公网或者远程网络,都可以方便的进行稿件查询和撰写,提供B/S文稿,保障系统使用不受区域和位置的限制。
4)快编和精辑的结合
考虑到不同的业务制作需要,提供不同的制作软件,如远程记者采用简单明了的新闻云快编软件,台内编辑采用精编制作软件,适应不同制作环境下各种应用需求。
5)后台打包上传和减少前台等待
记者在条目新闻编辑完成并提交领导审核后,后台打包服务器集群,自动根据栏目情况进行打包上传,最大程度节省了前台上传等待时间。
1.4.4.可扩展性原则
随着应用系统及系统用户的增加,通过系统的层次化设计和设备的模块化设计等手段,使得系统能够有效地适应这种变化。整个系统采用开放式的设计方案,要具备灵活的扩展能力,便于未来可以进行各种与上层应用无关的规模化扩展,支持多级、集群部署。
扩展性设计体现在接口标准化、高标清兼容、平滑扩容等多个方面:
1)接口标准化
本次融合媒体平台在全台一体化网络框架下进行设计,提供标准化的接口设备和软件协议支撑,支持其它系统接入,支持消息通讯、素材文件格式、交互流程的调整等需求。
2)高标清兼容
上洋融合媒体平台所有软件模块完全是高标清兼容设计,所有硬件支持高标清兼任,根据台内的应用需求,可以进行4:3和16:9的标高清灵活设置。
3)基础平台的平滑扩容
本次系统设计,对于基础网络的的存储设备和交换机,预留一定的扩展空间,能够支持将来的站点平滑扩容接入。在扩容时,只是站点设备的添加,整体架构无需重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存储架构和存储体采用了分布式网格存储架构,在将来规模扩展时,直接挂载新的存储节点即可,前端业务无需中断,能够实现平滑扩容,无需大动干戈。
1.4.5.开放性原则
本次系统设计充分考虑与现有系统的对接和数据交换。支持国际上通用及标准化的网络协议与规范,采用符合国内外标准的硬件、软件、接口和协议,保证系统的兼容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第5节 参考标准
融合媒体生产平台和演播室系统的各项软、硬件技术遵循现有(或通用)的中国标准,若无相应的中国标准,则遵循国际有关技术标准。主要分为多媒体方面、传统系统、系统所施工综合布线及视音频接口等。
本次规划设计主要依据国际标准、有关融媒中心建设标准以及ITU-RBT.601,SMPTE259M数字演播室视频信号及AES/EBU数字演播室伴音标准。